百万亩自有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通过社会化服务流转托管省内百万亩耕地,“两个百万亩”夯实了江苏农垦集团粮食稳定安全供给的底气——粮食总产连续5年保持25亿斤以上,以不到全省1/60的耕地生产了全省1/30的粮食。
粮油糖酒、畜禽水产、果蔬茶叶、休闲速食食品、调味添加食品5大食品产业,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康养3大延伸产业——广西农垦集团整合形成“5+3”现代食品产业格局,立足广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全国,走向东盟乃至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新时代新征程,在农垦大地上,一幅幅现代化大农业的场景缓缓展现。
12月10日至11日,农业农村部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全国农垦“两大行动”“三大建设”推进会,部署农垦系统深入推进“两大行动”(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加快“三大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重点工作。全国各地农垦推进相关工作有哪些好经验、新亮点?会议上作出了哪些具体部署?记者带您一睹为快。
围绕“种好自己的地、帮农民种好地”,农垦系统加快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融合。在带头扩种大豆油料、推进单产提升、发展社会化服务等任务中,一批农垦集团、国有农场主动担当,成为国家在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今年,河北省大曹庄农场、蠡县农场冬小麦平均亩产703.2公斤、693.5公斤,比全省小麦平均单产分别高58.7%和56.5%,玉米平均亩产811.17公斤、867.32公斤,两农场全年亩均总产分别达到1514.37公斤、1560.82公斤,实现了“吨半粮”目标。
安徽省怀远县与安徽农垦集团龙亢农场合作,以“双控一服务”(即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回购、全程社会化服务)为主推模式,开展社会化服务25.3万亩,作业服务100万亩次以上。徐圩乡3个行政村的农户增收870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144万元。
创新“垦垦合作”机制,今年,张家口农垦集团与河北省供销社以及宁夏、安徽、河南、呼伦贝尔等垦区开展联合跨区作业,服务面积达120万亩次。
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农垦粮食总产将首次突破800亿斤。
2023年,各垦区共开展社会化服务1.18亿亩次,带动地方粮食增产约30亿斤。
驰名中外的库尔勒香梨产自哪儿?其原产地核心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沙依东园艺场。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年来产业却发展得不温不火。
改变始于2019年3月,巴州整合原州属6家国有农牧场,成立新疆天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深化集团化改革,整合资源资产,完善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母子公司体制,构建“集团公司+产业公司+农场基地”的管理模式,企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对46.7万亩土地进行评估作价,天苗集团资产规模增加68.16亿元。集团重点实施畜牧产业园、冷链物流园、玉米收储、番茄制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升级项目,投资总额3.09亿元;成立玉米有限公司、食品科技公司,盘活番茄制品公司,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阿瓦褆娜”“沙依东香梨”等农产品品牌市场知名度大大提升。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各垦区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产业升级,为进一步推进“三大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组建农垦集团99个,707家农场公司纳入集团管理,占全部企业属性国有农场的48.6%。2023年,全国农垦企业资产总额18204亿元,营业总收入7851亿元,利润213亿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102.2%、60.4%、115.4%。
2023年,全国农垦组织实施“两大行动”,为全国夺取粮食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今年全国农垦“两大行动”“三大建设”推进会进一步部署“三大建设”。
会议指出,“两大行动”与“三大建设”必须统筹抓、协同抓、合力抓。实施好“两大行动”需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需要垦地融合发展机制的不断创新,需要在增产、提质、增效等方面协同发力。这些不仅是大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大企业、大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两大行动”越有成效,“三大建设”的基础就越牢固,推进的底气就越足。
如果说“两大行动”是针对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具体安排,“三大建设”则是全领域、全方位的系统工作,着眼于建成稳定可靠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放大农业核心功能和农垦系统整体效能,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三大建设’始于农垦、基于农垦,又不限于农垦,是农垦新时代新征程义不容辞的任务。”会议提出。
会议明确了“三大建设”两个阶段目标——到2029年,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示范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使命任务,建成一批物质装备强、供给保障强、技术水平高的生产基地,建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示范引领力强、创新带动力强的农垦集团和国有农场,建成一批体系全、韧性强、活力足的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以智慧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现代化物流、专业化服务、融合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发展格局;到2035年,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有农业经济布局和结构更加优化,基本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什么是“三大建设”?“三大建设”的内涵源于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大基地”对应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不断改善农业物质技术条件,加快用现代设施、物质装备、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大企业”对应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完善治理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加强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从而引领区域农业发展。“大产业”对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采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化营销技术、多样化商业模式等,促进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增强产业韧性。
如何推进“三大建设”?会议部署了四方面重点工作。
强化要素融合,夯实农业生产基地。“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协同发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布局六大现代农业功能区(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北部巩固区、富民兴疆保障国家棉花供给安全的西部引领区、保障国家天然橡胶和糖料安全的南部拓展区、推进现代农业集成示范的中部集成区、保障大中城市农副产品安全供给的城郊保供升级区、其他特色产业示范带动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开展好土壤侵蚀防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性耕作等工作。发挥农垦奶牛、生猪等畜禽种业方面的科技优势,提升畜禽保种、育种和供给能力,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聚焦提高治理效能,建设现代农业企业。持续深化垦区集团化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符合农垦特点的集团化管理体制。完善农垦土地管理利用。
运用全产业链发展理念,将国有资本更多向粮食、大豆油料、棉花、天然橡胶等基础性产业集中,向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等农业产业链高端环节布局,把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优。
聚焦科技、资本、人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统筹利用财政补助、超长期国债、社会资本等资金渠道,加大全产业链项目谋划和实施,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健全多元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分配制度,引进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资本运营等高层次人才,激发科研人员和团队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