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优势 实施名牌战略 为提升江苏农垦社会形象多做贡献

作者:江苏农垦集团时间:2007-09-01 15:48:00点击:1100

  •     米业公司是集团公司着力发挥农垦优势,整合稻米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化而组建的国有全资股份制企业。我们深刻认识到,农业是集团公司的优势产业,也是立垦产业,米业公司肩负着重大责任,只有把米业公司做大做强才不辜负集团公司党委的厚望。近年来,我们在集团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推进“二次创业”,公司已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苏垦”牌大米作为“中国名牌”已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公司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下面,根据会议要求,就米业公司品牌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作一汇报。
        一、资源立牌,大力实施名牌兴企战略
        近几年来,我国的粮油食品质量不容乐观,其中大米的问题相当突出,许多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甚至出现有毒大米,市场呼唤品牌大米。但在全国2亿多吨的大米销售中,只有2%左右是品牌大米,大米品牌经营蕴藏着巨大潜力。我们经过深入分析认为,农垦农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公司名牌建设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也赋予了公司产品品牌内涵鲜明的独特性,这一点我们早在1996年与武汉百威啤酒公司的合作中深有体会。对此,2005年初,我们提出了实施名牌兴企战略,把创建名牌作为充分发挥公司原粮优势的重要途径,作为培植公司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成立创牌工作领导小组。公司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副总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各米厂、各销售片区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公司在每年签订的生产责任制中,明确米厂在名牌创建中承担70%的责任,与米厂领导班子成员年薪考核相挂钩。今年初,我们又及时成立了企划部,专门负责公司品牌建设、标准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无形资产的申报与管理。
        二是理清创牌工作总体思路。针对五家米厂原有品牌影响小、经营散、管理乱的现状,我们确立了“1+X”的品牌建设思路,即统一举“苏垦”这一个大牌,并按照“统一商标标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市场宣传、统一企业策划”的要求,整合原有品牌群为“苏垦”系列产品,开发新产品丰富“苏垦”品牌内涵,形成“苏垦”牌大米高、中、低档次系列产品,把“苏垦”品牌打造成综合性品牌,提升“苏垦”品牌价值。目前,公司已形成苏垦牌有机米、苏垦牌真好吃、苏垦牌状元米、苏垦牌宝金玉米、苏垦牌三特米、苏垦牌糯米、苏垦牌苏北米等高、中、低档次齐全的产品群。
        三是明确创牌工作阶段性目标。2005年初,我们提出:用三年时间,到2007年底,“苏垦”大米成为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到2010年底,“苏垦”大米成为中国名牌产品。现在看来,这些阶段性目标都已提前实现,2005年“苏垦”大米成为省名牌产品,2006年“苏垦”大米成为江苏省稻米行业唯一的中国名牌农产品,今年“苏垦”大米作为“中国名牌”已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可以说,近三年,我们在品牌建设上年年有举措,年年有收获,年年有进步。
        二、质量誉牌,积极推进质量管理工程
    众所周知,质量是名牌的支柱,是赢得品牌美誉度的核心。我们在实施名牌兴企战略的过程中,牢固树立“质量誉牌”的思想,强化质量意识,在集团公司的统筹下,建立起了从原粮种植、收储、加工到销售全流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赋予 “苏垦”品牌“生态、稳定、新鲜、美味、健康”的差异化内涵。
        一是确保原粮供应质量。米业公司成立之初,作为公司股东的五家农场,其水稻面向市场销售,米业公司参与竞争收购,造成粮食收购的被动性。2005年,在集团公司的组织协调下,建立“公司+农场”的运作模式,作为公司股东的八个农场,按照出资比例提供原粮,承担公司的经营风险,分享公司的经营收益,确保了公司原粮收购的数量和质量, 使“苏垦”大米的质量从源头上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同时,为了使公司原粮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我们及时开展了各种产品认证,“苏垦”大米先后通过放心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展现生态和健康元素。
        二是实施稻谷不落地工程。稻谷收割后通过烘干直接入库储藏,整个过程中稻谷不直接接触地面,避免稻谷在不同场地晾晒所发生的污染,入库时按照品种分仓储存,确保了原粮在收储过程中的品质,改善了大米适口性。目前,公司拥有六条烘干线,日烘干能力1500吨,家家米厂都有烘干设施。
        三是构筑质量管理体系。公司率先在稻米加工行业内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修改采用ISO7301:2002(E)国际稻米标准。近年来,我们加大各管理体系的整合力度,着力形成米业公司统一有效的管理制度。
    诸如,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推行“质量事故追究制”,建立六个“重点质量控制点”,确保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2006年底,公司被评为江苏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
        四是建立产销对接机制同样的水稻品种,受种植区域、收储、加工等环节的影响,在品质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确保同一市场同一品种大米质量的稳定性,我们建立了“销售区域与加工米厂相对接”的机制,明确上海区域对接临海米厂、淮海米厂,南京区域对接三河米厂、宝应湖米厂,浙江区域对接南通米厂。
        五是强化人员培训我们结合公司各种管理体系认证,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相关专家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对涉及产品质量的检验员、保管员和操作工除了质量意识培训外更加注重业务能力的培训。化验员、保管员参培达140多人次,参培率达100%。各米厂的生产人员定期进行业务交流,相互走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操作水平,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三、市场扬牌,努力扩大产品市场影响
        市场是名牌的沃土。这几年,我们把市场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化的龙头中龙头来抓紧抓好,不断提高“苏垦”大米的市场知名度和忠诚度,不断扩大“苏垦”大米的市场份额和占有率,努力提升“苏垦”品牌的市场价值,“苏垦”品牌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大米消费者的首选品牌。
        一是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我们在2005年春节前夕策划了一次“苏垦米业万户送福大行动”,利用老百姓春节贴“福”的习惯,印制了10000张精美的“福”字和60000个压岁钱袋,连同公司产品宣传送到南京的千家万户。6月份又投资50万元,利用遍布南京城区的36辆公交车,做了为期半年的车身广告。2006年,我们投入80多万元,发布超市POP广告、粮油市场的门头广告,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和推介会,并在超市通过形象米屋、自制便捷的售米机械等独特的标志性物件来展示苏垦米业及产品形象。2007年,我们计划投入100万元左右,以公司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品成为中国名牌,早熟品种上市等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大市场宣传。两年多来,我们累计已投入200多万元,逐年加大对品牌的市场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了“苏垦”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产生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二是调整市场经营策略。为了实现公司原粮“品种优、品质纯、农药残留量低、质量好”这一比较优势的价值最大化,2005年,我们将产品定位于中高档市场,立足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努力拓展超市销售,巩固工业用粮,发展特色米市场,停掉了良莠不齐、档次较低、风险较大的批发市场。与此相适应,我们开始实行区域化销售,成立了南京、上海、杭州三个销售片区,主攻超市销售。现在,公司与苏果、易初莲花、农工商、家得利、联华等知名超市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这些商业巨头最主要的大米供应商,市场份额和占有率不断上升,在苏果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今年初,我们又成立了团购事业部,将客户锁定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团购,通过高档米的销售,使终端客户知道、了解、认同、接受苏垦大米,知道吃好米找苏垦。
        三是建设优质化工作体系。2005年,我们成立了营销中心,专门督促、检查、考核三个销售片区落实公司销售政策的情况,以维护“苏垦”品牌良好的市场形象,并配合农业部试行产品质量网上追溯系统,开通产品售后投诉热线,加大对客户服务的力度,提高客户对“苏垦”品牌的忠诚度。同时,我们制订了新品上市的工作流程,强化新品上市的系统化推广,包括产品特点、档次定位、目标市场、定价策略、包装设计、促销方案和顾客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等环节,提高“苏垦”品牌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下一步,我们将创造条件,组织申报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这些都是含金量比较高的无形资产。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苏垦”品牌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维护工作,一是规模兴牌,按区域分布进行合理的布点建厂,充分整合垦区稻米资源,实现“苏垦”品牌价值最大化。二是科技强牌,下大力气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让更多的大米产品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超市的货架上,实现“苏垦”品牌餐桌化。
        三是外向拓牌,大力发展泰国香米原产地包装业务,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丰富“苏垦”品牌优质内涵;积极寻求合作,开展大米出口业务,通过市场公认的高质量,提升“苏垦”品牌影响力。
    在长期的稻米产业发展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农垦农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米业公司立企之本,培植市场竞争优势是米业公司强企之路,实施名牌战略是米业公司发挥比较优势价值最大化和培植市场竞争优势两者实现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决定着米业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后,我们将在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和垦区兄弟单位创牌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使“苏垦”永驻客户心田,为提升江苏农垦社会形象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江苏省农垦米业有限公司)
    二○○七年八月